科研进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校陈仁飞副教授在海洋自然保护区设立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时间:2023-04-14 10:23:55  作者:

我校陈仁飞副教授在海洋自然保护区设立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近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教师陈仁飞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Alan Hastings 院士合作,通过构建生态理论模型,预测了设立永久保护区和空间轮流保护两种不同捕捞策略的优劣势。研究成果“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Rotating Spatial Closures for Managing Fisheries”为题发表在Science 合作期刊Ocean-Land-Atmosphere Research(Science合作的国内首本海洋领域期刊)上。陈仁飞副教授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山西师范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的资助。


海洋保护区在渔业资源保护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如何兼顾物种续存和资源开发利用,最终实现渔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仍是目前渔业资源管理中面临的巨大挑战。对于迁徙移动速率较慢的鱼类来说,海洋保护区的设立既可以保护较大的成鱼免受捕捞影响,同时还可以通过幼鱼输出保护区使得渔业产量受益,因此海洋保护区在渔业资源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诸多合理假设,该研究通过构建差分方程,对比分析了两种不同渔业资源管理策略在提高渔业捕捞产量中的相对优劣势。该研究还体现了幼鱼扩散在维持海洋保护区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该项研究通过理论模型构建,预测了不同捕捞策略在提高渔业捕捞产量方面的相对优劣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传统的权威理论认为,空间轮流保护策略在提高渔业资源产量中占绝对优势地位。该项研究对这一权威理论成立的条件进行了阐释和分析,从更具普适性的角度拓展及丰富了传统权威理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本文核心内容聚焦基于海洋保护区的海洋渔业资源,但理论模型的普适性暗示其相关研究结论也适用于内陆淡水等水域生态系统。未来研究将集中于理论模型普适性的进一步拓展和试验验证工作。


全文链接:https://spj.science.org/doi/10.34133/olar.0002